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世婚/被迫嫁给首辅后第31节(1 / 2)





  沈瑶说的是真心话,在旁人眼里便是抬杠。

  怡宁郡主脸色胀红,话是她起的头,沈瑶承认了,她反而下不来台,甚至有些心慌,万一舅舅晓得了,会不会说她,她求助地看向平南王妃。

  平南王妃并不喜欢沈瑶,沈瑶差点给太子做妾,在她眼里便上不了台面,她一直不能明白谢钦为何要娶沈瑶,幼弟可不像是沉迷美色的人。

  无论怎么说,人已进了门,面子还是要给。

  “小孩家家的,说话没个忌讳,弟妹莫要放在心上。”

  沈瑶笑了笑。

  老太太倒是没把孩子之间的玩闹当回事,“瞧那她那张鹅蛋脸,面若银盆,可不是有福气的面相?”一句话揭过,又问身旁的怡宁郡主,“听说你娘近来在给你挑拣郎婿,可有看上的?”

  一提到议亲,怡宁郡主面颊含羞,双手交握在膝盖上,连坐姿也腼腆了些,

  “还在挑呢,我实在是不知怎么选。”

  老太太颔首,“说来听听,我们也好替你参详参详。”

  怡宁郡主是平南王夫妇的嫡长女,又因舅舅是当朝首辅,她在皇室中格外有体面,求亲者不胜枚举,王府左挑右选,留到十八岁未嫁。

  这种事不好让姑娘家开口,平南王妃答道,

  “吕尚书家的嫡长孙,倒是一表人才,只是听说家里有两个通房,怡儿不喜,我也犹豫着;大理寺卿家的嫡长子,母亲您知道,他家就他一个儿子父母定是事事贴着他们,只是怡儿见了一面,生得不够俊俏,她又嫌。”

  “哦对了,还有蓟州总兵段家的儿子,”说到这里,平南王妃语气一顿,戴着长长玳瑁护甲的手指轻轻捏起手绢,侧眸问沈瑶道,

  “这位段公子该是六弟妹的表兄,你可知晓其人?”

  沈瑶正将一碗燕窝粥喝完,一面擦擦嘴,“我没见过,不甚清楚。”

  她对外祖段家一无所知,听平南王妃这么说,原来段家老爷是蓟州总兵,也算是了不起的人物。

  平南王妃并不知沈家缘故,以为沈瑶是不乐意告之,脸色有些不好看,老太太在一旁劝道,

  “你别怪她,她是真的不清楚。”又问,“还有哪家?”

  王妃有提了一些人选。

  周氏等人露出艳羡,“都是顶顶好的人家,难怪郡主挑花眼。”

  怡宁郡主很受用,扬眸笑了笑。

  老太太有些犯愁,“虽说都是好人家,也着实难选,论理这段家很有诚意,就是嫁去蓟州远些了,你就这么一个娇娇女,如何舍她远嫁。”

  五奶奶崔氏却是接话,“依我瞧,吕尚书家的公子就很好呀,我先前见过几回,口才很不错,至于那通房,可以让吕家事先安排出去嘛。”

  大夫人扭头睨了小儿媳妇一眼,“你想得过于简单,未过门之前,就要求人家处理通房,传出去名声不好听,那些通房也不过是穷苦孩子,如何说弃就弃。”

  崔氏娇生惯养,不太懂得同情那些小妾,嘀咕一句,“谁让她们自甘堕落与人为妾?”

  大夫人没料到小儿媳敢顶嘴,脸色立即拉下。

  老太太这回倒是没偏帮孙儿媳,那吕家女儿为东宫太子妃,是东宫的中流砥柱,原先求娶过谢京,后又盯上怡宁郡主,说来说去就是想跟谢钦搭上姻亲关系。

  崔氏年纪轻不经事,并不懂内里水深,见婆婆责了她,闷闷不乐红了眼眶。

  怡宁郡主心里也最中意吕家少爷,只是以她的身份怎么可能容忍丈夫在她未生子之前纳妾,一直拖着不定婚事,也是想看看吕家的态度。

  她与崔氏本就交好,见她面有窘迫,立即起身换到她身侧坐着,抱着她胳膊悄悄道,

  “崔姐姐,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。”

  崔氏被她逗得一笑,也就丢开了。

  老太太这厢扭头与平南王妃道,“婚事哪有四角齐全的,段家公子见过没?”

  平南王妃摇头,“不曾,倒是昨日沈夫人见着我说了几句客套话,言下之意是见个面。”

  沈夫人指的就是段氏。

  老太太想了想道,“见见也好。”

  挑起怡宁郡主的婚事不过是起个头,平南王妃今日别有目的,她看向一直默不作声的大奶奶宁氏,

  “大侄媳,我方才与你提的人如何?我瞧着配京姐儿正好,是亲上加亲。”

  谢京是大奶奶宁氏与大爷谢文义的嫡长女,也是国公府的嫡长孙女,在谢钦无子嗣的情形下,全京城都盯着谢京的婚事。

  谢京目露担忧看着母亲,而宁氏则往婆婆大夫人瞥了一眼,见她捏着绣帕一动不动,便猜到婆母的心思,挤出一抹笑道,

  “姑姑说媒自然是极好的,只是此事我一人做不得主,待回去与夫君商议才好。”

  平南王妃笑了笑,眼神往不动如山的大夫人递了递,“大嫂,您觉得如何?”

  大夫人眉目低垂,并没有立刻接话。

  沈瑶莫名觉得气氛有些不对,方才给怡宁郡主议亲众人谈吐间十分自在,到了自家姑娘身上反倒遮遮掩掩,沈瑶喝完燕窝粥,婢女又递了一杯茶给她,正喝完递回去,坐在对面的谢京朝她露出一脸苦笑。

  沈瑶越发觉得疑惑,十五岁的姑娘议亲是寻常,谢京没有半分憧憬也没有一点羞涩,却是如此苦恼,怎么回事?

  来到谢家,除了老太太外,也就与谢京有几分投缘,沈瑶不由替她悬了几分心。

  短暂的沉默后,那方大夫人开了口,

  “李家自然是极好的,只是到底离得远了些,我就这么一个孙女,膝下养大的,不舍得她嫁去扬州,还是两小无猜自小知根知底的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