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节(1 / 2)





  三妹回想了一下,说:“好像是‘不要葫芦娃’。大哥,‘葫芦娃’又是谁?是‘南妈妈’的孩子吗?”

  纪霜雨:“…………”

  ……就是你啊!!隐身娃!!

  每天回来都要被三妹吓几次,很累的。

  纪霜雨糊弄道:“没什么,都是戏词。你快吃吧,老六。”

  咱家哪来的老六??

  几个小孩茫茫然还想纠正,已被纪霜雨按头干饭了。

  .

  虽然存款又成了0个铜板,但接下来几天,纪霜雨至少不必满城各戏园跑龙套,担心今天是不是会饿肚子了,他专心在长乐戏园帮徐新月重整舞台,完成设计。

  因为应笑侬颜控,纪霜雨在他面前算说得上几句话。

  ——要说起来,纪霜雨以前的口才并没有这么好。也是做导演工作久了,为了完成自己脑海中的概念,和投资人沟通,和演员沟通,和摄影师沟通……太锻炼人了。

  如此劝说着,脾气极差的应笑侬,这才买了些饽饽去给戏班的伴奏贴饼。

  什么叫“贴饼”呢,这些拉琴打鼓的伴奏乐师,拿钱都比台上角儿要少的。但是演出是个合作嘛,伴奏的要想让你唱得不舒服,尽可以刁难。

  演员要是私下送礼打点伴奏的,就叫贴饼了。那种特别牛逼,尤其能在唱腔设计上出力的乐师,演员也常私下补钱,讨好着。

  先前应笑侬和他们不对付,就唱得不怎么舒服。

  应笑侬去送回礼,那边收下,大家也算是握手言和了。

  纪霜雨都是为了最后呈现的效果着想,他还想再看看这戏曲演出的部分能不能加强,却是说不上话了,搞得他极为手痒。

  纪霜雨就去撺掇徐新月:“我说东家,你要不要索性聘请我做导演啊?”

  “导演是什么?”徐新月茫然道。

  “就是一个总督演出的人,负责一切和戏有关的事,从灯光、音乐到表演,指导大家排练。以期上台呈现出最好的效果。”纪霜雨解释道,“西洋影戏拍摄就有这样职位,我也是对剧情有些见解,感觉改了后,效果会更好。”

  徐新月也看过电影,但没咋在意过导演,他反应还挺大:“梨园何时有过这规矩,还临场排戏?这听起来像是钻锅啊。何况,还是你一个外行,想给内行排戏?”

  钻锅意思就是演员临时学习自己不会的戏。这会儿讲究的是“台上见”,临场排戏,那内行是相当不耻啊,说出去都丢人。

  徐新月承认,从说合应笑侬去贴饼来看,这纪霜雨对梨园行可能有点了解,也懂些布景机关。但是,导演?在想什么呢?

  戏曲演员有过戏,有彩排,也有指导抠戏的,都是提高效果的方法,尤其武戏,必须排到准确无误。但和增设导演还是两码事。

  戏曲行业自古也没有导演,大家都是各自钻研,乐师归乐师,演员自己练功,师傅教导,口授心传,自己琢磨唱腔改良。

  导演这个制度压根就是西方诞生的。

  即便在现代,戏曲舞台到底需不需要导演,也是存在争议的,尚有很多成名的戏曲演员不乐意让导演来导戏。

  纪霜雨也清楚这情况,就是想试试,毕竟长乐戏园现在处境不同,万一徐新月病急乱投医呢。没想到徐新月还是坚守住了,他喃喃道:“还挺不好撺掇……”

  徐新月:“……”

  纪霜雨溜了,并不是说他认同徐新月的话。他个人认为,戏曲舞台是可以有导演的。

  说起来,在未来,华夏最早的戏曲导演,都是学的话剧那一套。

  但是,家里的长辈也曾给他说过旧闻——数十年后,戏曲界就有经导演改编创作传统戏曲,成功推广的例子,在当时被称作“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”。

  所以归根结底,戏曲不怕有导演干涉,只怕没有一个懂行的好导演,毕竟这行功夫太深了。

  纪霜雨估摸着自己现在说话分量也不够,就没有立刻争辩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因为灯光设计涉及到一些必要的改良,纪霜雨在这方面的知识,和现今的科技水平也不是特别理解,大概有个概念,需要去查找一些专业书籍。

  纪霜雨本来打算去大学或者研究机构里碰运气的,戏班的检场人知道的,非常殷勤地给纪霜雨指路:“学校没认识的人不让随便进呢,您不如去图书馆,好巧前阵子昆仑书局开放了一个图书馆,据说是面向社会各界,人人可以进去看书。”

  检场人虽然只是负责更换道具、各项杂务的人,往往却很傲气。演员有些用上道具、魔术的桥段要检场人配合,表演才出得了彩。

  有的名角还自己带检场人,那就更得意了,有些竟比名角本人更张扬。

  而含熹班的检场人对纪霜雨这么热情,当然是因为他是新上任的布景师,按理说和检场人一边的,纪霜雨一人不够,到时候肯定要检场人帮忙一起放道具。

  这样,检场人不就又学到几招嘛……

  态度还能不好么。

  纪霜雨有点惊喜,这会儿读书也难,没想到有公共图书馆了,“我可能要看一些引进的书籍,这图书馆有吗?”

  “那是昆仑书局,还能没有?”检场人直笑道,“昆仑书局除了报刊最出名,就是编译西洋书籍了。说起来,周家的热闹也多着呢。”

  昆仑书局,是京华望族周家的产业。周家的老太爷久居沪上,操持洋务商情,六房子女也各有经营,足迹遍布南北。

  周家首开新风,号称家中要男女同等,故此家里女公子们也独作一房。

  昆仑书局原是家里垫资,三房的周三小姐一手经营起来的,现已成为华夏出版界中流砥柱,是三大出版机构之一。

  可惜周三小姐芳华早逝,书局一度移到二房,前几年才由周三小姐的独子周斯音索要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