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90节(1 / 2)





  俞溪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一群鬼惦记上了,不过,即便是知道,她也不会在意这样细枝末节的小事情。

  “俞溪那么好的孩子,就该送到市里,少说也要去县里去读书,以后才能有出息。”

  不知不觉的,俞溪的成绩就出来了,别说是高中线了,就是最好的中专专业都能上,这可把周秀兰夫妇两人高兴坏了。

  觉得闺女儿这一年的努力可没白费,就是初中的老师们也都对俞溪的表现十分的满意。

  不仅仅是现在教俞溪的老师,就是以前曾经教过俞溪,可是后来对这个孩子没什么印象,现在对这个孩子的印象都很好。

  一家人都觉得,俞溪现在的成绩,肯定是想办法送到市里去比较好,可是若是送到市里去,难不成让孩子住校?

  两个臭小子周秀兰倒是无所谓也不会心疼,可是俞溪可是她最宝贝的丫头啊。哪里能舍得呢?

  所以俞家人就把俞老太也从东山村给接了过来,一起商议俞溪的事情。

  反正在周秀兰看来,闺女儿的事情就是再小,那都是大事,都是耽误不得的。

  率先说话的就是王彩琴,王彩琴说这话倒是真心疼俞溪的。而且她也有去市里的打算。

  一大家子以前都窝在农村,自然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情,眼界也比较窄。

  可自从早餐店开成功了之后,王彩琴的视线一下子就宽了起来,觉得既然在小小的镇上自己跟闺女儿的手艺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,那为啥去市里不行?

  再说了,人总是要往高处走的,谁不想去市里去转悠转悠见见世面。

  而且俞溪的成绩那么好,说出去那就是老俞家的孩子,她脸上也有面子。

  自从做生意,并且早餐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之后,王彩琴也没时间去催女儿找对象的事情了 ,不知不觉的连年都过了,王彩琴反倒是没那么着急了。

  她听说镇上好多的姑娘,初中或是高中毕业之后就去大城市打工去了。或许也是因为何菊香的阴影,王彩琴现在对女儿去大城市这样的事情有些忌讳。

  但是如果是因为俞溪考上了市里的高中,自家人也跟着一起去市里开店铺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
  现在俞家在镇上的房子也建好了,在村子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能人了,为啥就不能去市里看看?

  周秀兰一听王彩琴这么说,不管她有没有表示赞同,可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,做妈的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,总是高兴的。

  俞老太一直没说话,凌小君一个新进门没多久的媳妇儿也不好说什么,她怀孕之后就特别爱犯困,没说两句话就想睡觉。

  俞老太看了她一眼,“小君啊,如果实在是困的话就回房去休息吧。”

  凌小君一个激灵,就醒了过来,吸了一口唇角的口水,脸色就十分的尴尬。“妈,我,我没事。”

  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媳妇儿,凌小君有自己的小心思,觉得自己要尽快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。虽说生下孩子之后,要想融入俞家是最快的。

  不过凌小君一个女人摆了那么多年菜摊,自然是一个要强的。

  “我觉得以我们家小溪的成绩,去市里上高中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,大嫂说的对。”

  “我跟国强正好有这个打算,等过一阵子就去市里找个摊位,我以前也就是一个卖菜的,咱家自家就有菜棚子,如今村子里那么多人跟着咱家做,咱们这蔬菜也不能老是供给别人。我的意思就是最好咱们自己在市里菜市场弄个摊位。”

  凌小君毕竟以前是做这个的,对这方面是有些了解的。

  镇上人口不多,经济也不够发达,最多也就是没地的本地人偶尔买点菜,所以需求量实在是太少了。

  有些会过日子的人家直接就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一小块菜地,基本上蔬菜都能自给自足,谁舍得花钱啊?

  越是贫穷的地方,农作物这些东西都是不值钱的,自己种点吃吃都有的,现在华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不像以前一样粮食都吃不饱了。

  第108章

  原本他们的主要市场就是在县里, 现在俞溪的成绩那么好,完全就可以去市里。

  所以凌小君就动了心思, 这件事情她之前也跟俞国强商量过, 凌小君的性格是跟何菊香完全不一样的。

  跟俞国强好的时候倒是不能说何菊香有什么不好,她就是爱占一点小便宜,当初也是真心为了三房的。

  反正是人都有私心。何菊香就不那么习惯跟俞国强商量, 有什么事情她自己就拿主意了,告诉俞国强一声也就是了。

  而凌小君就喜欢凡事跟俞国强商量, 以前她是没人可以商量,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志同道合的能商量的, 自然是什么都跟他商量。

  这就无意中的让俞国强的感觉很不一样了,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那个, 是被自己妻子看中的。

  虽说凌小君跟自己的情分目前还比不上十几年的何菊香, 但是凌小君在俞国强的心里比重正在一点一点的变重……

  听儿媳妇儿这么说,俞老太反倒是有些保守了起来。

  “现在咱们就去市里,会不会太快了?市里的一个摊位, 价格上面肯定是县里的好几倍。”

  因为这段时间俞家兄弟的蔬菜大棚在全村得到了推广,兄弟几个做技术推广员,在村子里的人缘也越来越好。

  那些个技术,除了俞国军兄弟几个, 村民们都不太懂, 常常要找他们来问, 就不能把他们给得罪了。

  再说了, 一下子从蔬菜勉强够吃, 到蔬菜太多了吃不完,如果找不到销路,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蔬菜烂在地里。

  作为农民,哪里会舍得糟蹋粮食,所以除了几家头脑灵活的,大多数还是依赖俞家才能把这些蔬菜给卖出去。

  而住在一个村子里的,好几代下来,基本上都是沾亲带故的,俞家兄弟自己致富的同时,也要努力带动村民致富。

  那些头脑灵活自己单干的,俞家人也不会说什么,俞家当初肯把好不容易才研究出来的技术告诉村民,也是为了让村民们能够跟着一起富裕起来。

  根本就没藏私。至于学会之后,他们要做什么,这就不是他们要想的了,所以说俞家人的气量大。

  当然,但凡要点脸的也都会顾忌俞家几分,不会做的太过分。